作为一个演员。
俞飞鸿大抵有些另类。
8岁开始拍戏,16岁独挑大梁当女主,出道四十多年。
演绎了不少的角色作品,还在好莱坞发展过,在大众中,这个名字也是耳熟能详。
可是荧幕上你却很少见到这个人。
她不参加综艺,很少接代言,也不在红毯晚会上争奇斗艳,甚至在热门的互动社交平台上,她都没有账号。
提起她,大众知道她演过哪些角色,但从来不会有什么忆往昔的经典角色合集。
她是一个演员,但又好像完全隔离于圈子之外一样。
她的状态。
若是非要用两个词来形容,那就是淡然,佛系!
在她身上,完全找不出与这个纷乱繁杂,俗称名利场的演艺圈搭边的特性。
不为名利来,也不被名利所扰。
生活的节奏,都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1971年出生的俞飞鸿如今已经52岁了。
在这个半百的年纪。
她没有结婚。
没有孩子。
也没有为生活的鸡零狗碎愁得斑白的鬓角。
从工作室发出的日常生活照看去。
人也不过三十出头。
问题是。
年轻时候的俞飞鸿,看上去也是三十出头。
四舍五入等于这些年,岁月没有在她身上留下过什么痕迹。
心态好,人就年轻。
俞飞鸿的状态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。
这样的好心态,多数要归功于她有一个好的家庭氛围。
虽然大半生没有结婚,去经历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。
可是俞飞鸿的原生家庭,却是十分幸福的,并不是受到什么原生家庭的影响而恐婚。
她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里。
父亲是清华毕业生。
母亲是浙江化工学院生。
都是理工人。
在那个大学生是稀缺资源的年代。
这样的两个人,注定了在结合后,在生活上,他们不会过得太过悲惨,经济有保障。
都上过学,能够让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更加开明……
不仅仅是信奉老一辈所谓的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的言论。
他们会尊重孩子的兴趣,尊重差异性。
6岁。
长得漂亮乖巧的俞飞鸿被老师选中去跳舞。
尽管这和两人期望的相差甚远,可还是愿意放手让她去尝试,送人去学了舞蹈。
8岁。
俞飞鸿接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戏,电影名字叫:《竹》。
那么小的孩子,本该以学习为主。
可是俞飞鸿本人愿意去演戏,接受这一次新奇挑战,父母也不反对。
自此,她便同演艺圈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8年后。
16岁的俞飞鸿再次接触荧幕。
担纲电影《凶手与懦夫》的女主。
她乐意去尝试新的东西,去拍戏。
可这并不是她的全部。
这两次触屏荧幕还没有让她有作为一个演员,以此安身立命的想法。
短暂的拍戏经历过后,她又回归了生活,回到校园里上课,准备考学。
她的青春,似乎和别人一样,却又不一样。
都是考学。
别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。
能上大学,已是一种幸运。
然而对于俞飞鸿来说。
这不过是人生的一遭经历而已。
因为她什么时候选择,做什么样的决定,都有退路!
17岁。
俞飞鸿高中毕业,考上了大学。
学的是外贸专业。
这是好事。
她熬过了枯燥乏味的高三,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,拿到大学的入门证。
父母对此也很满意,希望她继续学下去。
可是仅仅只上了一年。
俞飞鸿就发现,这并不是她喜欢,想要的东西。
她还是想考电影学院。
于是毅然决然从大学退学,重新备考。
星光不负赶路人。
1989年。
经过一年的努力,俞飞鸿顺利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。
成为北京电影学院89级校花。
被称做“美女中的美女”。
不过美貌从来只是她不值得一提的优点而已。
俞飞鸿受到高知父母的影响。
不会将这当做无往而不利的利器。
“你一定要让内在变得饱满,切勿要做一个绣花枕头。”
父亲的话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。
在北电学习表演期间。
明明可以靠美貌躺平的她,没有放松过自己那根充实自己的弦。
一直在学习。
每一门功课,都不会落下,并尽力做到一个“好”字。
在学习上闪闪发光的人,向来是深得老师喜爱的。
大三时期。
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《喜福会》计划拍摄电影。
老师推荐她,而她也十分争气,成功入选。
获得了去好莱坞发展的门号牌。
那时候的好莱坞是束之高阁的存在。
许多演员都以能够去好莱坞发展为荣。
可俞飞鸿却并不这么觉得。
她还是认为国内的环境更适合她。
所以即使那边的编剧制片以帮忙完成签证为由挽留人。
俞飞鸿还是毅然决然的推辞了。
在《喜福会》拍摄结束后,踏上了归国的旅程。
回国后的她的发展也十分顺利。
许多同期的同学校友都在找工作,各种跑剧组试镜,求一个工作机会。
她已然顺可以在北电留校任教,成为一名老师。
这在普通人里,应该算是顶配的存在了。
没有低潮期,一路走来都那么顺风顺水。
想要什么,便唾手可得。
然而这并不是俞飞鸿的追求。
她喜欢去探索,去追寻生活。
这种日子清闲的状态让她觉得自己缺少了一份经历。
没有厚重的生活实践经验。
这样的她,站在三尺讲台上,是没有太多东西教给学生的。
只是照本宣科而已。
于是本来已经可以有着很光明未来的她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。
在这种时候。
放弃这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稳定工作,跑去了国外深造。
国外学习期间。
导演杨阳拿着《牵手》的剧本找到俞飞鸿。
让她演一个第三者。
这种角色向来是遭人唾弃的,可俞飞鸿看过剧本,却是很喜欢“王纯”。
她接下了这个角色。
塑造了一个不被讨厌的第三者。
并且靠着这个角色获得了第19届飞天奖最佳女演员的提名。
《牵手》之后。
俞飞鸿可谓是一夜成名。
各种剧本纷至沓来。
那时的俞飞鸿27岁。
不算成名晚,但是也不算早。
趁着这一把火,如果俞飞鸿上点心,或许今时今日,也会是大青衣的存在。
可她偏没有那点心。
对于她来说。
演戏就是兴趣和工作而已。
一旦生活被工作占满,那不是她想要的。
“演员的悲哀是一旦走上了轨道,那就没有办法停下来了,哪怕是有事请一天的假,也会让剧组损失很多钱,这就是束缚,让自己身不由己。”
“我是一个特别宝贝自己的人,我不能为了演戏付出全部的生活,活得越平淡,越没有什么,我就越踏实。”
不愿意被束缚,不想身不由己,为演戏付出全部。
于是她一年只接一两部戏而已。
《小李飞刀》的惊鸿仙子杨艳、《策马啸西风》的高玉寒都是她这一时间段的作品。
到了2001年。
她看上了一部短篇小说《银杏,银杏》。
剧中的故事让她非常喜欢。
于是花钱,一次性买下这部作品十年的版权。
买了书,可这并不能叫她圆满,她始终对剧中的故事意难平。
于是动了将它影视化,搬到荧幕的心思。
开始她想让人拍,可是没有太多人在意,在王朔和姜文的鼓励下,她最终遵从自己的内心。
自己做导演,亲自操刀这个作品,将它拍出来。
于是在2004年后。
我们基本可以看到。
荧幕上没有再出现任何俞飞鸿的作品。
她在事业正好的时候,选择了退到幕后。
自己写剧本。
自己投资,自己拍摄。
一部没有太多商业价值的文艺片,是受不到市场和资本追捧的。
无人可用。
她便自己来。
掏出自己拍戏所得的积蓄,贴上她的房子,只为圆一个梦!
可惜。
这一次的尝试结果,并不算太好。
2009年,《爱有来生》上映,并且在第17届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处女作奖,可是票房并不理想,只有两百万。
投资四千万。
收回两百万。
这显然是赔了个彻底。
然而对于这个结果。
俞飞鸿并没有感到很失望沮丧。
她也没有后悔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做了这么一件被定义为“失败”的事。
对于她来说,更注重的是自我心理的感受。
“我用心做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,我没有什么遗憾的了。”
她追求这个过程给她的满足感。
坦然接受最后不符合市场需要的失败。
俞飞鸿这种自得强大的心理并不仅仅表现在工作上。
对待感情的方式也如是。
娱乐圈里。
从年轻时到现在,几乎没有听过太多关于她的绯闻。
寥寥几次,也随即被辟谣。
就是相识二十余年的窦文涛,也不是她的伴侣。
她是恐惧恋爱结婚吗?
并不然。
19岁的少女时代,她也曾经畅想过结婚。
嫁给一个人,转变身份。
变成一个妻子,母亲。
26岁。
这种想法已然淡薄。
甚至觉得婚礼都是办给人看的。
她不相信电影,小说里展现出来惊天动地的爱情。
可这并非因为她受到过什么严重的情伤。
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。
与这个社会接轨越多,心态自然而然的转变而已。
她不相信被书写演绎出来的爱情。
也不抱对婚姻的期望。
她不喜欢太过依赖一个人,将情感、责任都放到另一个人身上,认为那样,自己很累。
对方也会很累。
她清醒理智的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想要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。
婚姻,有时候需要一点点的冲动。
俞飞鸿的清醒理智,让她大半生都没有进入婚姻圈。
成为一个现代所谓“剩女”。
可她并不觉得这是一个事。
在她的概念里,没有剩女这个词。
为了不剩着,而去找一个不太合适的人进入婚姻,过一种自己也不愿意过的生活。
那么她宁愿选择孤单。
她不是一个独身主义者。
也不是一个不婚主意者。
她的状态,仅仅只是没有结婚而已。
并不着急在一个年龄阶段内,就要去选择有一个实际的婚姻。
一个相对舒服的关系比较重要。
精神的富足。
远比一段不合适的婚姻带给她的意义要多很多。
过五十了都还不结婚?
父母不着急吗?
他们不会催婚吗?
对于这困扰着许多未婚女性的过年终极难题。
在俞飞鸿这里。
是迎刃而解的。
她的父母是开明的。
尽管也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,会谈及这个话题。
可是更多的会注重女儿的感受。
俞飞鸿曾问过父亲,他会介意自己找一个比她大,或者比她小,在年龄上有着极大差距的人吗?
父亲告诉她的答案是否定的。
他不介意。
只要对方善良,孝顺,懂得感恩,其它的,什么都不重要。
在这种开明,能够平等交谈沟通的家庭氛围里。
他们自然而然的在这件事情上,轻易的达成了和解。
不会有太多的冲突。
女儿选比她大,或者比她小,甚至不结婚,一直一个人。
他们也尊重。
父母给足了俞飞鸿一个人生活的底气。
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。
俞飞鸿在感情上自然的坚持着做自己,不着急进入婚姻。
但如果她有一个家庭。
也会很努力的去经营。
这就是她在对待婚恋问题上的态度。
《十三邀》的访谈里。
俞飞鸿说:“其实生命本身是件毫无意义的事,那我们活得有滋有味,其实就是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,所以才会力图去找一些有意义,或者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来做。”
她的人生。
也一直在遵循着这一观点。
坚持选择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。
因而人可以为了去累积生活的经验放弃安稳的工作。
可以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,将自己喜欢的小说拍摄成电影,搬到荧幕。
可以放弃正在上升的事业。
好几年不拍戏。
就沉浸在这个事情中。
自己做编剧。
自己做制片。
自己做导演。
而哪怕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。
她也可以说一句做了自己喜欢的事,没有什么遗憾了。
她从来不在乎外界对她的看法。
哪怕身处娱乐圈这个名利场。
她也始终在坚持做自己。
追寻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。
这种有选择的人生,实在酷毙了!
俞飞鸿好莱坞电影许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