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万没想到!
68岁的发哥,不过是演了一部电影,不过是从赌神回到了赌徒,不过是想有个功成身退的“归零”机会。
结果呢?
烂片。
消费情怀。
往日的观众,不愿意买账不说,转过身还不忘给发哥打上“扛不起票房”的标签。
殊不知,这也是困扰他的一道难题。
假期,是学生党、上班族的狂欢。同时,也是电影行业纷争开始的征兆。
2023年的暑期档,角逐可谓相当激烈。
前有影帝、影后扎堆,“最佳导演”韩延监制,被誉为年度爱情片神作的家庭爱情片——《我爱你》。
倪大红、叶童、惠英红、梁家辉.......
不说别的,这阵容就足够吸睛了。
作为一部受众不广的文艺片,首日票房两千七百多万,累计票房近1.7亿,猫眼评分高达9.5。
这数据,怎么不算耀眼?
后有朱一龙、倪妮主演,陈思诚监制,数据相当可观的潜力股——《消失的她》。
首日票房高达1.59亿,5天突破7亿,预计总票房超过33亿,近19万人评分,九成打出了五星好评。
冲击年度票房前3?
也不是没可能。
还有第一次以失败告终,时隔六年卷土重来,再一次当上导演的王宝强。
“背水一战冲破命运牢笼”
打着这种一语双关的宣传语,仅凭点映,就斩获近七千万票房。
看样子,是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了。
然而,热闹的只是他们。
发哥和袁咏仪也没有闲着。
可横看、竖看,他们主演的《别叫我赌神》,都被打上了“翻车”的标签。
首日票房,不到八百万。
首周票房,不到四千万。
预估票房,不超八千万。
不难预测,最后的结果,恐怕连别人的零头都达不到。
论阵容。
论受众群体。
《赌神》系列在内地、在影坛,都是一代人的记忆,一代人的情怀,怎么着都不会这么难看才对。
可结果呢?
宣传力度那么大,票房数据这么难看。
不禁让人好奇,为什么发哥的新电影,会被一众小辈按在地上摩擦,为什么不再有观众买账?
别的不说,就拿领跑的《消失的她》作对比。
一个悬疑类的电影,之所以能有这么一个成绩,主要归功于三点因素。
首先,它的监制是陈思诚这个人,要作品有作品,要风格有风格。
抛开感情不谈,专业方面绝对让你挑不出毛病。
从《唐探》到《误杀》,他早就把悬、疑、人性这些东西玩得明明白白。
身为这一类型片的高手,他怎么会不知道商业片的卖点?不知道观众的爽点?
其次,观众猜不到故事的结局。
一个秘密,在层层反转被揭开之后,那个意想不到的结局,就是最好的卖点。
同时,也引起了观众的深思。
多少情侣、多少夫妻走出电影院之后,忍不住重新审视这段感情、这段婚姻?
又有多少人,被影片中“女性帮助女性”这样的善良,这样的情谊所感动?
最后,朱一龙收放自如地微表情、情绪处理,也是影片一大亮点。
虽然拍摄手法普通,也会强行加一些破坏电影的飙车戏份,乱用和影片不符的BGM。
但是,瑕不掩瑜。
反观发哥。
年轻时的他,妥妥的香港电影界一哥。
他的这条路,走得也并不顺利。
那些外人看起来,堪称亮眼的成绩,都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。
阿杰,叶剑飞,阮力,子威,卫斯理.........
1976到1986,整整十年的时间,他拍了二十多部电影,想红的心思非常明确。
奈何票房不给力,每一部都很惨。
不然,也不会有“票房毒药”这个称号了。
直到1986年,直到“小马哥”的出现,以3465万港币的票房,改变了发哥尴尬的处境。
可这部电影,除了发哥之外,还有狄龙和张国荣,很难说清楚是谁的功劳。
此后,发哥的票房,从早前的几十万,涨到了几百万、几千万港币。
奇怪的是,他似乎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。
电影没少拍,票房始终在固定的数额之间打转。
好在,这段尴尬期没有太久。
九十年代之后,直接进入演员生涯的黄金期,不论是知名度、还是作品质量,都在蹭蹭往上涨。
一时间,风光无限。
那些年,发哥的经典角色数不胜数。
钟天正,船头尺,阿健,阿郎,高进,许文强.......
三次夺得影帝之后,名气直线飙升,地位直逼周星驰、成龙。
再看看这些年演的电影。
除了《无双》的口碑不错,其他的作品都是同一个结局,突出的就是一个“烂”字。
这一次,依旧没逃出这个定律。
虽然被压了好几年才上映,虽然廖启智和发哥,都能称得上电影的卖点。
可单日票房,却连个《变形金刚7》都打不过,输就输在剧本上。
观众为什么买票?
不就是想重温当年《赌神》的情怀吗?
可结果呢?
变成了一部关于浪子回头,以亲情线为主题的文艺片。
昔日恋人因病去世,好赌的男主角受到嘱托,从此多了一个好大儿。
照顾的过程中,偶然发现孩子是自己的。
一夜之间他悟了,决心改邪归正。
情节,基本上看了开头就能想到结尾。
当然,老套的故事不是没人看,只要够打动人,有的是观众愿意买账。
很显然,发哥的新电影没做到。
影片中,模仿小马哥的经典片段。
跑步穿越荒漠,寻找自我的剧情。
在部分观众的眼里,就是过度渲染亲情,故意拖节奏、水时长的存在。
一个个人为制造,跟剧情没太大关系的情怀,反而引起了观众的反感。
从意气风发的大背头,到落魄的赌鬼,有多少人感慨自己的青春结束了?
又有多少人,在感慨发哥在烂片里的敬业?
电影拍摄期间,头部缝了五针,依旧没有停下拍摄的工作,缝完针后继续拍完了那一段。
比起手指破了一个小口子,血都没流就喊着去医院的小鲜肉,这怎么不让人敬佩?
除此之外,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“扮嫩”。
一个68岁的大爷,留了长发就是人到中年,戴个头巾就变成小年轻了?
化妆师这么敷衍的态度,合适吗?
如果说,这部被尘封几年的影片,不声不响就上映了,还不至于被骂得这么惨。
偏偏,它被发哥赋予了厚望。
宣传上,一群人也是铆足了劲儿。
跟老婆一起亮相电影节。
有机会跟偶像演夫妻的袁咏仪,更是把正牌老公抛之脑后,宣传时那叫一个豁得出去。
除了刷存在感之外,还以电影主题为中心,举办了亲子跑活动。
当天,霍思燕还带着儿子到了现场,支持的声音不言而喻。
节日也不忘跑路演。
到澳门宣传,更是把赌王的女儿——何超琼请到了现场。
连导演都承认。
把片名从《骄阳岁月》改成《别叫我赌神》,就是对票房的不自信。
就是想蹭一蹭,我不是药神和赌神,这些爆款电影的热度。
可结果呢?
还是打错了算盘,依然改变不了扑街的命运。
毕竟,港片两个字,在如今的观众眼里,早就成了“烂片”的代名词。
至于原因?
大概是“高进”火了之后,发哥接了好几部类似的电影?
什么赌侠,什么赌神第二部,什么澳门风云系列........
不用疑惑。
光看名字就知道,这些都是蹭流量的产物,名字也是仿照经典来的,可票房却是越来越烂。
最终,成功把“金扫帚奖”收入囊中。
当年的好口碑。
当年的赌神光环,早就被败光了,多少人希望这是发哥的最后一部与“赌神”相关的电影?
毕竟,剧本不好可以不演。
那么大的腕儿,也没必要靠着观众青春里的记忆,卖情怀、赚钱。
一次、两次,或许还有人买单。
三次、四次,买单的人只会越来越少。
当然,陷入僵局的不仅仅是发哥。
还有古天乐、梁朝伟、成龙......包括整个香港电影,这两年都在走下坡路。
好名声,都快掉完了。
据悉,星爷的《少林女足》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,对于童年的回忆,又有哪个老粉不激动?
可消息一出,评论区无一例外,全部成了“破防人”的发泄之地。
“炒冷饭、吃老本”
“晚节不保”
究其原因,大概是之前有一部电影叫《少林足球》。
按照以往的尿性,拍成什么样大概也能想象到,所以,才有了这么一番光景。
“看片名就知道,基本上江郎才尽了”
“大概率是烂了”
如果你要问,几十年前包揽了整个电影市场的港片,为什么不流行了?
大概是没有人创新,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,没有关注现在的大环境,被淘汰了?
朱一龙周润发赌神经典